昨日婚嫁:新娘到婆家的三种方式:坐轿,骑马,步行

栏目分类昨日婚嫁:新娘到婆家的三种方式:坐轿,骑马,步行

你的位置:实盘炒股配资平台_实盘杠杆炒股平台_在线股票配资查询 > 实盘炒股配资平台 >

昨日婚嫁:新娘到婆家的三种方式:坐轿,骑马,步行

发布日期:2024-02-20 05:31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新娘子到婆家去的方式不断变化,先后经历了坐轿、骑马和步行。

民国初年北方娶亲场面

听老人们说,进入“新社会”后,女儿出嫁延续传统,坐轿到婆家,但五十年代中期快速向骑马转化。

我懂事的时候看到过新娘子坐轿,但就两次。

第一次是在远处的道路上看到的:一队人马敲敲打打,旗帜招展,簇拥着一顶花轿前行,看起来很热闹。但因为隔着一里多路,那时也不懂“结婚”是怎么一回事,雾里看花的感觉吧。

六十年结婚照

第二次是邻村娶媳妇,我年龄大了一些,有机会抵近观察。很遗憾,这是一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喜事:没有锣鼓和仪仗队、嫁妆,仅有两个抬轿的轿夫和三五个必不可少的陪伴;坐轿的原因可能是新娘子太远或者行动不便。

这一次我认真考察了花轿。这顶花轿,远看红红火火,但近看有点令人失望:轿身很小,里面空空如也,新娘子要坐在临时摆放的凳子上吧,坐在里面肯定感觉逼仄;内面粗糙,外面涂着红油漆,并不像我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,也不存在流苏之类的装饰物。——那顶轿子,可能是世界上最最简陋的轿子。

简陋的花轿

后来才知道,这顶花轿是邻村一位爷爷的。后来有人来租花轿,两个人抬着花轿从我们村旁经过。——这位爷爷与一般农民不同:平日戴个毡子礼帽,很社会的模样。他不时提个小篮子,在村里卖彩色糖粒和雪花膏,有点躲躲藏藏的意思,我们花一分钱买两颗糖,也可用牙膏袋子鸡蛋交换。听说糖粒和雪花膏都是他自己熬制的。熬雪花膏,当时很神秘。进入“十年探索”之后,很少见到这位爷爷了。

五十年代母女

在“破四旧”严格实施之前,新娘到婆家几乎全部是骑马。

看了多少个新娘子骑马,我记不清了。在女家轰轰烈烈哭嫁、男家奏乐放炮之际,马夫和他的马儿呆在外围。女方“开门”之后,马夫往前凑。那马似乎见过世面,面对嘈杂轰闹的场面,面不改色心不跳,一副曾经沧海的样子。马夫也不简单:在女孩面对马匹心生胆怯之际,马夫伸出双手,叉住女孩的腰肢,往上一举,女孩就稳稳地落到了马鞍上。接着,就把女孩的脚塞进马镫,似乎还嘱咐女孩什么……

七十年代的双辫子女孩

我也见过别样的上马方式:或端一条长凳放在马的旁边,女孩在别人的帮助下往上爬,或者两个男人把女孩往上抬……

我现在经常遐想:当今不少女孩重达一百几十斤,那么,马夫如果不是举重运动员退役,事情会很难办!

有一次,我问一位年轻的婶婶,说骑马是不是很爽,怕不怕,婶婶说:问你老娘去!

事实上,我旁听过两代女性的出嫁乘坐感受。

奶奶们饶有兴趣地谈论村里哪几位奶奶是乘马来的,有意烘托自己坐轿的尊贵与优越;同时提及某位奶奶没有裹脚,表达对天足女人的同情,自然也流露出自己拥有三寸金莲的自豪……(老辈乡下人为何觉得“天足女人”值得同情?,您把答案说说!)

婶婶大妈们有意无意述说自己骑马出嫁的感受,同时,列举步行而来的同代人的姓名,并且换位思考,抒发步行者的人生遗憾——做了一次女人,居然没有骑马!个别前辈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,借观众之口,夸耀自己骑马怎样好看,戴着红头巾怎样让心怀不轨的男人想入非非……

——可以理解,在特殊的时代,乡村女性是底层中的底层,狗尾巴草一样凡俗,婚姻庆典是她们为数不多的人生高光时刻,甚至是她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撑之一,怎能不被看重铭记呢?

六七十年代城里的新式结婚

“破四旧”致使新娘子步行成为新风尚。

男女双方的距离一般四五里路,稍远一些的也就七八里路。步行到婆家去,对新娘子是一种挑战:女孩刚才哭得稀里哗啦,少女之心碎了一地,但现在必须接受渣男色鬼的挑逗骚扰。搬运嫁妆的人无暇他顾,而敲锣打鼓的人则全心全意招呼新娘子;根据“三天无大小”的风俗,不少前辈也加入进来,尤其是“杂姓湾”的前辈。

八十年代乡村新式结婚

挑逗骚扰不外乎男女之事及生儿育女,在封建文化延续的乡村,一个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涉事未深的女孩,初遇此情此境,的确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。大致情况是,步行的前半程恼怒,矜持,绷着,后半程十有八九半嗔半怒,甚至笑逐颜开了。剩下的十之一二,不能笑逐颜开,必有伤心的理由,众人或理解或同情,说话极有分寸。

新娘子步行在江汉平原普及的时候,毛衣也随之普及。内穿毛衣,外罩“春装”,成为新娘子的一般装扮,因此新娘子开始显现出凹凸有致的“体态美”,这与先前的“臃肿新娘”形成鲜明对比。——得体的新式服装,油黑的双辫子,七十年代的新娘够美的!

今天的复古结婚

新娘“臃肿”,怪罪于时代。尽管“前开门”的“对襟”纽扣上衣已经普及,但在我的印象中,冬春出嫁新娘的标配是:中式大襟棉袄,外罩“水红”(一种偏白的淡红)竹布衫,有时裤子也是这个颜色。七十年代初我去洪湖挑堤,看到的湖区新娘子仍然这样!——“卫生衣”与毛衣的出现,对中国人来说,是一种解放,一种革命,增添了中国人的尊严!

……

从八十年代初开始,新娘到婆家去的方式方法又有突破,随后急剧变化,直至今天的坐轿车,坐拖拉机,骑牛骑马……

新娘子新娘婆家马夫花轿发布于:湖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